「一寨二國」距離瑞麗市區約11公里,位在緬邊境71號界碑旁,國境線將傣族村寨一分為二,中國一側的稱為銀井,緬甸一側的則是芒秀。這個地區沒有天然的國界,只以界碑劃定,光是瑞麗就有169.8公里國界線,並且設立了69座界碑。由於國界模糊,中緬二國人民一不小心就踏出國,形成另一個雲南十八怪:「出國要比出省快。」
景區大門。 |
P.S. 若是我家的小黑狗住中國境內,就成了中國的黑狗跑到緬甸去交配或拉屎、拉尿 (文字不雅見諒)。
鐵絲籬笆為簡單的國界線,中間隔著一條小水溝,對面的馬路和房舍就是緬甸。 |
話說回來,國界二端的居民大多是傣族 (在泰國稱泰族),擁有相同的語言和習俗,因工作或求學,每天往返國界多回,不必出示任何證件,好像在同一個村落裡自由地走來走去,形成有趣的邊寨風情。景區便藉題發揮,以一個寨子兩個國家的人文和地理景觀為主題,設立了「一寨二國水井」、「一鞦盪二國」、「一歌舞二國」等景點,吸引觀光客前來體驗多彩的中緬邊境風情。
景區的傣族風光,可惜噴泉無水。 |
首先,我們來到必訪的71號界碑,二端設有中緬的邊防機構,中方豎立一座高高的牌樓,並有武警駐守,緬方就只有一棟小屋,插上一面國旗。伙伴們看到界碑,興高采烈地跨站的界碑二端,拍張一日遊二國的紀念照。「可以踩進緬甸?」地陪小丁回答,「拍拍照可以,但不能跑太遠。」隨後看到當地居民隨意在二國邊防自由進出,我好奇的問小丁,「他們進出不需證件?」小丁回答的更妙,「他們的臉就是護照。」
伙伴王先生帥氣地跨站中緬國境。 |
下一個順路的景點則是「一秋蕩二國」,那兒有一座鞦韆,若用力夠猛,盪過圍籬就是出國了。可惜,帶隊的小杜有點發福,即使地陪小丁助他一臂之力,在背後用力推,怎麼盪就是盪不高,無法完成「一秋蕩二國」的使命。眼看快16:00了,我們趕忙前往觀賞「一歌舞二國」表演。這個景點令人費解,意思是同唱一首歌可觀賞二個國家的舞蹈表演,還是……?
從布景、演員服裝和的容貎看來,令人有置身泰國的錯覺。查了資料,得知傣族分布在泰國、寮國、緬甸、越南、柬埔寨、印度東北部和中國等多個國家,總人口約6500萬左右,中國境內有126萬左右。他們在泰國、 柬埔寨、越南等國被稱為「泰族(Thai)」,在中國仍稱為傣族(音歹)。地陪小丁說,雲南的傣話在泰國北部的清邁也能通。
節目的壓軸由緬甸布島族演出,至此終於理解「一歌舞二國」的真義,若改成「一團舞二國」應較貼切吧!因為同一個舞團由中緬團員組成。布島族是緬甸少數民族中的少數民族,女生從5歲開始便在脖子套上銅圈,隨著年齡的增長,持續增加頸圈數量,直到25歲才停止,頸圈最多為25個,重量達5公斤右。由於肩骨長期受銅圈的壓迫而下陷,脖子就變長了。
布島族女子為什麼要在脖子套上銅圈?眾說紛紜,網路搜尋的總結大致如下:
1. 傳說從前的布島族人觸怒了神靈,於是派老虎來吃女人。女子套上銅環可以嚇走饑餓的老虎,同時讓牠們無處下嘴。
2.布島族人崇拜長頸龍,視其為天地萬物之父。女人套上銅環,拉長脖子,使自己看起來像長頸龍。
3.男人認為,給女人套上銅環,可以防止她們有外遇。一旦男人發現自己的妻子不忠,只要取下她的頸環,女人在幾天內便因頸部無法承重而斷裂死去 (這個說法不正確,已被證明有誤)。
4.較可信的說法是,布島族認為女生的脖子越長越美,成為男人的擇偶標準。
在一國二寨織布的布島族婦女。 |
在一國二寨織布的布島族婦女。使用6D + 90EX 觸發600EX-RT,進行離機閃燈補光。感謝小杜幫我拿離閃燈。 |
其實,緬甸的布島族跟泰北的長頸族是同一族,他們由泰緬邊界的一個少數民族喀倫族 (Karen) 的巴東 (Padaung) 支族所組成的,祖先居住在泰緬邊界,為了避開異族的迫害,有些族人逃至泰北避難,居住在湄宏順鎮。
一國二寨景區內的布島山莊。 |
看完表演,我們來到布島山莊,那兒居住著剛在台上表演的布島族。管理單位把緬甸的建築風格原封不動地引到了景區,遊客不用出國就能看到與體驗緬甸的風俗。他們在那兒織布,販賣手工藝品以及跟遊客合影,每次拍照費用為人民幣10元。眼見機會難得,當然要請她們當模特兒,留下美麗的身影。拍攝過程中,地陪小丁跟下圖中的19歲小姑娘閒聊,得知她從7歲開始戴銅環,目前共累積了13個銅圈,她媽媽則戴著24個銅圈。「還要不要再加銅圈?脖子越長越美?」女孩笑著說,「不需要了,這樣就夠了,脖子長已經不美了,想把它們取下來。」
19歲的布島族美女。使用6D + 90EX 觸發600EX-RT,進行離機閃燈補光。感謝小杜幫我拿離閃燈。 |
19歲小姑娘的姐姐,今年25歲。使用閃燈離閃補光。 |
趁著陽光依舊燦爛,我們趕著前往由緬甸著名工匠敏勉坎設計的「芒秀佛塔」,塔基周長120米,高26米,按5:1比例仿照仰光大金塔縮建。中國銀井和緬甸芒秀的村民均可前來膜拜,可謂「一塔佑兩國」。塔身貼有一千多張箔金,四周掛著三千多個金、銀鈴鐺,「風吹鈴響,清脆悅耳,聲傳四方。」可惜,當天風力不強,無法體驗聲傳四方的鈴鐺聲。離開「一寨一國」,我們轉往「喊沙旅遊文化特色村」,參觀傣族傳統建築,最後請小丁帶我們去品嚐道地的傣族風味餐。
芒秀佛塔。 |
此次踩線之旅,重頭戲是拍攝吸睛的畫,然而對雲南地接小杜來說,勘察旅館環境以及和團隊用餐地點才是重點。因此,為了品嚐在地美食,我們的晚餐總在撐鼓肚皮中度過。那天,瑞麗地陪小丁帶我們去她姐夫的朋友開的餐廳,這家類似農家樂的餐館藏在田園之中,若非當地人帶路,還真不好找。
小丁和小杜聚精會神地點菜。 |
小丁配合當天的旅遊主題,點了「一餐二國」特色菜。怎麼說?因為有一盤菜叫作緬甸茼蒿,外觀很像台灣吃火鍋常用的茼蒿,真實身分卻是罌粟花的幼苗,簡稱為罌粟苗。難道身處滇緬邊界,小丁要我們試吃毒品的原頭?小心翼翼地夾了一些,沾上番茄辣椒醬,很像吃菊苣 (萵苣的一種) 沙拉,脆嫩中帶點苦甜,越吃越順口,一下子整盤就被我們吃光了。隔天,我們在鄰近城市吃午餐,小杜想點同一道菜來回味一下,可能是沒有熟人陪同,店家說這道菜現在不能賣了。
道地又豐盛的傣族風味餐。 |
罌粟苗 (緬甸茼蒿)。 |
當天的美味道包括傣味烤雞,帶有碳火香,肉質酥脆,軟硬適中,有嚼勁,應是上等土雞。 |
德宏傣家魚撒撇 |
用餐一開始,不知蘸水用生魚肉攪拌而成。很納悶,明明聽到小杜點了河魚,為何只端上魚骨頭。好奇的問了小丁,「魚肉怎麼不見了?」她指著蘸水,「剁成碎肉作成蘸水了!」搞清狀況之後,馬上喝了一口傣家米酒消毒腸胃,深怕吃了生魚碎肉,半夜拉肚子。接下來,我再也不碰那碗蘸水,只吃炸蝦和炸魚骨頭。
◎相關行程:【滇西攝影十二日遊】怒江大峽谷/獨龍江/騰衝銀杏村、和順古鎮/瑞麗邊城風光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